民主没有时间表[转]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荀子•天论》,天时地利人和俱在,民主才能水到渠成。
  
  天时
  
  中国人是一个历史感很强的国家,一提就是几千文明史,相对空间感却比较差,而美国却相反,他们时间感比较差,空间感却很强,如果说历史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算广阔的空间感,接下来就是闭关锁国,从此失去许多发展机会,失去五六百年的机遇。中国这个有着漫长岁月沉淀的国家,主流文化一直信奉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几千年来中国的百姓好象都是这么想的,统治者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设计唯一的光明出路——学而优则仕。如果说焚书坑儒和文字狱是专制统治者向知识分子挥舞的恐吓大棒,那么学而优则仕则是诱使他们俯首的胡萝卜。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考问题时只能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只能成为政治的附庸.
  
  1400年科举制度托住了中国的文明,中国的科举制度,大约始创于隋代,历经唐 宋、元各朝发展,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由皇帝亲自参与制订,成为国家取士用人的正途。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科举制度因其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奴化和禁锢知识分子、抑制学术文化的创新、阻碍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进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在中国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且不说位重权高者,就是街头那些带着红胳膊箍的老太婆,行使起权力来也是威风八面,不容亵渎。有权力就代表有知识、有见地、有智慧。 "劳心者冶人,劳力者受冶与人"就其思想来说是儒家的传统经典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价值观。自秦始皇以来,专制主义便是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几千年以来的儒徒,只能述古、释古,绝对不敢有创新的见解,主流文化就是要从灵魂上灭绝人的批判和怀疑精神,让你根本意识不到人还有个体尊严、独立思考以及思想的自由。使人人矮化为社会集团的组合元件,变成只具社会属性的劳动工具。
  
  黑格尔言简意赅:“中国是一个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控制着个人的思想。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胡适说过:“一个容让女人裹了上千年的小脚的民族,我怀疑它还有任何的灵性。”一个人的自由与自主的权利, 这是身为人的一种普世价值。一个人若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独立自尊的人格个体,自然就知道如何爱自己并让国家有尊荣。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被焚书坑儒吓破了胆,从那时起中国的文化人就开始依附于权力本。中国改革虽走过30年,但不少国人价值体系中的“官本位”观念不仅没有消除,反在强化,权力市场化"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复上演的“戏剧”。
  
  地利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时间文明,那么工业文明就是空间文明。中国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状态,决定中国民主的方向 。
  农业文明中,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采取的城邦形式,人口为追逐土地而高度分散、孤立、缺乏互动;城市多为政治控制和传播官方钦定的意识形态的中心。显然,农业文明所孵育的城市难以成为思想活跃、探索未知世界的中心。农业文明,象形文字的艰涩使知识始终为少数人垄断,这种高级文化一般以某种统一的书面语为载体,因而少数精英始终能操纵愚昧大众,维持至高无上的皇权。维持较少的非农人口,从事工商和文化、科学、艺术等活动,不让理性主义的勃兴。而理性主义正是现代科学思想的萌芽。从部落对活动空间的占据,到国家的产生,中华文明基本上是一种农业文明
  
  
  中国位于资源优裕却与世隔绝的东亚地理环境中。绵延千里的华北大平原四季分明,热量充沛,大河送来灌溉,季风带来降雨,可天然支撑巨大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血缘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同质人口。周边的环境却不利于异质人口的大量繁殖,因而无法抗衡中原的“人口霸权”,即使遇到皇朝的更迭或异族入侵,也不用担忧被周边异质文化和异质人口同化。这种地理禀赋的优点是,几千年来中原能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中原已有的传统、秩序、技术和经验,以血缘和亲情作纽带,可以完整地移植到边际领土。封闭的自然地理因素。在这样一个四周天然屏障的环境之中,中华文明表现出封闭性的特点。中国很早就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大一统政权,民族优越感使统治阶层树立起“华夏中心论”,对外族实行同化方针,没有文化交流,也不愿意吸收外界的文化,传统和权威到反复的加强,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原文化成了一个相对统一地域文化,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一度以各自的都城为中心,逐鹿中原。然而,这些国家之间并无天然屏障,群雄并立的格局不能成为稳定的态势。秦以其可攻可守的地理优势,加上商鞅变法后的制度优势,各个击破,完成中国统一。华北平原孕育出庞大人口。由于缺乏天然屏障,这些古文明必然以大一统的专制王朝为社会的“稳态”,以维持内部秩序和御外敌。自古华夏民族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因循守旧,缺乏冒险探索的精神,缺乏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因而古代人们只是一味服从权威,而缺乏反抗精神,在集权统治之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纲常和宗法等级制度,很难产生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权力为轴心的分配体制,对土地的占有一直是权势阶层的首要任务,占有的政治权力越大,控制的经济资源也就越大,在分配体系中的地位也就越有利。无疑,中国农民处于这种分配体制的边缘之边缘,底层之底层。在种体制下,农民不仅受到力量强大的城市利益集团的排斥,也同时受到深入农村的行政体系的剥夺。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13亿人口中农民占了9亿,城乡户籍体制 体现了现阶段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不属于他们,高楼不属于他们,现代化的生活不属于他们。
  
  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最重要”,可是从清末后开始,由于不断的战争,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文的思想几乎全部被破坏殆尽,近百年的思想空白,几代人的更替已经造成了人文关怀的大规模的破坏。观察近50年中国人,大众行为由团体向个体转变,使整个社会丧失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50年代生人机遇不好,命运是和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关的,国家大起大落,50年代人基本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刚出生就自然灾害了;刚上学就文革了;刚毕业就下乡了;刚返城就下岗了;孩子刚上学就自费了.文革经历,给他们心灵下了不可磨灭创伤。他们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有过四海为家的胸襟,有过大喜大悲的豪情壮举,50年代的人是比较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对国家集体有着强烈的感情.是政治的牺牲品。
  
  60年代出生的,是政治上被定性为最不可靠的一代,因为当他们走出中学校门时,正处于中国三十年大变革,在痛苦的转变过程中,他们的经历就是一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60后应该算作幸运的人,一是没有赶上战乱,没有赶上计划生育白捡了一个生命,虽然生活有点艰苦,但大部分无忧无虑。他们是第一批个体户,第一批暴发户。60年代年轻时一腔热血,他们有勇气为反对不公正而绝食抗议,他们含血泪为国家的前途呐喊。60年代出身的人,是经济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是中国社会相对幸福的一代!
  
  70年代的人,还有那么一点的浪漫情怀,英雄主义在他们内心深处至少还有机会蠢蠢欲动一下,或许他们是幸运的70代出生的人,向往着民主;是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是过渡和社会转型的一代,是理想与现实交割矛盾的一代。,是目前中国各行各业都是中坚力量。
  
  80年代,生活在一个迷惘的社会文化断带上,注定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都是独生子,都是在宠爱、孤独、狭隘的“富裕”环境中长大,他们的生活简单透明像玻璃缸里游动的金鱼,除了乏味的无忧无虑的活着、念书之外,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城市森林中,没有任何其他有益身心的人文内容陪伴。80后子女是左派的主要生力军, 80后没有60年代前受那么多苦,挨那么多饿.但赶上了医改,房改,教育产业化等等。教育收费, 和高物价对80后的冲击也很大。们生在一个安定的年代,社会和经济都以经步入平稳的时期,空手套白狼的神话以经只是60后和70后的传说了,他们要付出更多汗水但也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他们时常迷茫,面对青春渐渐的退色,80后人群时常感概年龄越来越大,理想越来小了。
  
  90后体验当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手机短信,网络的谱级,改变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海量信息衍生出的垃圾文化,庸俗文化,在他们没有完成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过渡时,正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小被父母娇惯,他们整天无忧无路的网络上玩,服装形象挑战以往人们的审美极限,小小年龄学人家什么非主流,尝试多元化的爱情,这些着实的反应她们幼稚的心灵空虚。同时注定他们将来难以独自承受生活和社会的磨难,他们缺失情感,更没有宗教的敬畏之心。90后流行盲目崇拜和惟我独大,是不知道如何爱国一代。
  
  中国“人文化”就是“圈子文化”,现在社会上存在形形色色的圈子:政府,地产商,银行,媒介形成的“地产圈子”,“春晚圈子”,“协会圈子”,各种圈子一但形成,潜规则维护本圈子得利益,圈子里的人掌握话语权,充分分享这个圈子里垄断的和权力,社会的多数人被排斥在圈子之外,大多数人很难进入已有的圈子。最近几十年里,人们思想快速变化,产了思想断层,几代人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的民主政治上,不能形成民主合力。其实13亿人都在漫无目的为生存忙碌、没有信仰,没有选票政治。中华文明的复兴,到底复兴什么?是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民主乃强国之本。立民主先立教育
  
  改革开放近30年了,中国大地的物质景观有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很低,同时也没诞生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这是民族的最大不幸和悲哀!几千年来的封建的教育思想还一直就牢牢的控制着中国的教育。大学教育承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传承。大学教育物欲横流,充满浮躁,完全庸俗化,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心痛。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政府未能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大学现在都是企业了,而且还是国有企业,从校长到助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财,而不是如何教育好学生,教育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最短一块木板。中国改革最大的失败便是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种种问题的病根都在教育部的身上。教育部作为公立高等院校资产所有人代表和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双重身份,导致了它的权力极度膨胀。教育部就像一个大工厂,中国的公立高等院校不过是它的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制定的计划进行大学生的生产。中国教育,都是着眼于当前的,而不可能去着眼于未来,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中国教育优先解决问题是教育多样性。在中国教育经费如何筹措,分担,分配上设计一个全新的方案,从而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的多元化的教育体制。
  
  1,解散中国教育部,成立中国教育基金管理中心,中心负责管理中国6岁--24的受教育人的个人教育经费。受教育人考取某学校,其名下的当年教育经费,由中国教育基金管理中心划入该学校,逐年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好处: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让每一个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打破原有的城乡户籍体制
  教育费比例可参照世界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学校教育费42%、45%、13%的比例分配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阶段上}
  
  2,采取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国立高校,私立高校,民办高校,企业高校,外国名校中国分校。
  
  3,取消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课程和教材由各个学校自选教材,学校自主命题,决定考试时间实现学校自主招生
  好处: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学生可能同时报考几所高校,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已人生道路
  
  4,成立学校成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校长,监督学校的日常工作。
  学校的教育经费:一是中国教育基金管理中心划入款;二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等集部分资金社会揖助教育经费;三是“私费”,它是由学生家长(父母)和国家个人免税贷款部分,除了来以上三种外,还有来自彩票、教育税、私人教育基金、校企联合,包括提高基金、奖学金和仪器捐赠。
  
    
  什么时中国涌现出了一批,闪耀着民族个性和人文精神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才能称得上世界伟大民族。

原文: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875609&PostID=13502657

本文链接 https://yanbin.blog/democracy-no-schedule/, 来自 隔叶黄莺 Yanbin Blog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